在石阡县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的老鸹林村,每年新年,刘家那间古拙的堂屋里显得分外火热,一场独具匠心的“军事座谈会”在此打开,家人们围坐在一起,火热地谈论着军旅日子的点点滴滴。
“盼子孙后代一代接一代,稳稳接住这根浸满忠实与热血的接力棒。”大哥刘明光总会用这句话收尾,他的声响虽已带着年月的沧桑,却饱含着对晚辈的殷殷希望,每一个字都如重锤般敲击在咱们的心上。49岁的村支书王贤胜谈起刘家的军旅传奇,不由竖起了大拇指,眼中满是敬佩。
堂屋的墙壁上,十张武士照规整摆放,脸庞坚毅,目光坚决,身姿挺立,宛如一支行将出征的行列,静静站立在那里,诉说着两代人跨过六十载累计100年兵龄的热血传奇,诠释着“十颗赤心永向党”的忠实誓词。
“咱从戎的,不就是把骨头扔进熔炉里,炼出点能扛事的硬气?!”1964年春,19岁的刘明光怀揣着这样质朴的初衷,荣耀地成为刘家第一个迈入兵营的子弟。
那年春天,乍暖还寒,寒冷的北风还带着冬日的余威。刘明光穿戴母亲亲手缝制的单薄新衣,迈着坚决而有力的脚步,步行60里路前往县城集结。
离家那天,母亲悄然往他背包里塞了一把炒黄豆。那炒黄豆,每一颗都藏着如火星般火热的希望与力气。母亲的目光中满是不舍与挂念,仅仅轻轻地说:“孩子,好好照料自己。”刘明光强忍着泪水,用力地址了允许。
部队的日子,是一场毅力的磨炼。连队驻扎地,大雨如注般倾洒而下,刘明光毫不犹疑地冲进泥地里,一次次爬行前行。他的裤腿很快就磨出了破洞,灌满了泥浆,每移动一步都反常困难,但他咬紧牙关,心中只要一个信仰:不能抛弃。
当他人歇息时,刘明光却拿起铅笔,在废旧的草纸上操练画画;他精心制作黑板报,每一个字、每一幅画都倾泻了他的汗水。他这是在饯别对员父亲“党员的骨头要比山石硬”的许诺啊!
他11岁那年,父亲逝世,母亲一人带着6个兄弟,日子的重担压得母亲有些喘不过气来。家里,成了刘明光最深的挂念。
他常常与家里通讯。他妈妈的来信,除了安全的问好,总有那句沉甸甸的嘱托:“好好长本事,在部队给家里争气。”这嘱托,好像温暖的阳光,穿透了部队日子的艰苦,照亮了他在部队前行的路途,给予他不断猛进的力气。
刘明光的回信中,都会写上一句:“弟弟们,部队是练习人的大熔炉,希望你们都能来!”家信,好像一颗火种,点着了刘家兄弟的从军愿望。
1965年初秋,18岁的刘明忠循着大哥刘明光的脚印,踏上了从军之路,成为了贵州安顺武警支队的一名新兵。之后几年里,刘明权、刘明建、刘明周也相继从军。他们紧随兄长的脚步,扛起钢枪,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。
最小的刘明周总说,自己是被哥哥们的军功章“砸”进部队的。每次,他望着哥哥们相片里垂直的身影,眼中闪烁着敬重与巴望的光辉。
“好铁要打钉,好男要从戎”,这句在黔东大地撒播的民谚,早已化作刘家血脉里的痕迹。老一辈们摩挲旧戎衣时那温顺而坚决的目光,叔伯省亲时笔挺的身姿,好像春雨般,无声滋润着下一代的心田。
刘爱军(大)、刘爱军(小)、刘爱兵、刘爱珍……这些姓名里嵌着“军”与“兵”的晚辈,循着“戎衣绿”的光,义无反顾地接过了父辈的钢枪。“咱们第二代的十个男娃中有八个人姓名里带有‘军’或‘兵’。”大刘爱军说,“小时候总觉得这些姓名太土,直到从军后,才懂得这是老一辈对子女们执着而火热的厚意希望。”
说起两个“刘爱军”,刘明忠满眼温暖:“儿子在部队出世,因通讯不方便,后来才发现和弟弟的儿子重名,这不正是咱刘家的爱军情结嘛!”大刘爱军1994年从军,生长为“爱军精武标兵”;小刘爱军1996年穿上武警戎衣,屡次获评“优异战士”。
2019年,这个荣耀之家迎来了第十位武士——刘爱珍的老公徐铭。这位南部战区的“金牌教练”与妻子相识于练习中,类似的军旅阅历让他们志同道合。婚礼上,徐铭慎重许诺:“从今往后,咱们既是夫妻,更是战友!”这许诺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。
刘家部分武士合影(左起刘爱兵、刘明权、刘明忠、刘爱军(小)、刘爱军(大))。
新兵连里,刘明忠紧记大哥“自找苦吃”的叮咛,练习时总比他人吃苦几分。擒拿格斗时,他的臂膀摔得青一块紫一块,似乎一幅惨烈的“战役地图”;实弹射击时,他在枪托上吊着砖块练稳度……17年的军旅生计,他把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深植心底,也融入了刘家的血脉。
1976年,刘明周受哥哥们的影响,奔赴云南边防团。三年后,他投身对越自卫反击战,在前沿阵地据守四年。1981年的一场战役中,地雷炸响,巨大的气浪将他掀翻在地。他的右小腿血肉模糊,鲜血如泉涌般流出,染红了脚下的土地。但他没有一点点畏缩,眼中只要前方的敌人。他敏捷撕下衣襟,草草捆扎住创伤,拖着伤腿,一瘸一拐地向冲击的部队追去。
但是,命运却对他如此严酷。1986年,转业不久的刘明周在履行任务时遇事故献身。彼时,儿子刘爱兵仅两岁,女儿刘爱珍尚在母亲徐祖丽腹中。徐祖丽在家门口栽下蜜柚树,“蜜柚”谐音“佑子”,成了她对下一辈最深的祈愿。每年蜜柚老练,她总会把果实塞满儿女的行囊,藏着她未说出口的挂念和无尽的爱。
“真实的英勇,是明知怕还往前冲。”刚去新兵连一个月时,紧急集合的哨声就炸响在营房上空。小刘爱军匆促写完“遗书”交到连长手里。第一次履行特殊任务,他攥着步枪背带的手心沁出冷汗,心跳急速跳动,但想起六叔刘明周给他讲的战役故事,勇敢地投入了战场。最终,他与战友满意达到方针,那一刻,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。
冬日的雪域高原风沙寒冷刻骨。刘爱珍站立在兵营练习场,睫毛被风雪凝聚,每一根都裹着细碎的冰晶。一旁的猎猎红旗在苍莽天地间分外耀眼,她攥紧拳头,心中暗暗立誓:“这旗,我要稳稳护住!”
“那会当女兵,难!”刘爱珍回想道,她大二时偶然间看见一张征兵海报,那一刻,从军的火焰在她心中再次燃起。选拔中,考官问及从军初衷,这个石阡姑娘没有一点点犹疑,信口开河,字字铿锵:“我要像爸爸那样从戎交兵,保家卫国!”
凭仗这份坚决和过硬的本质,她过关斩将,成为宗族里第一位女兵,打破了老鸹林村从未有女人从军的前史。“咱们刘家人骨子里带着从戎的血哩。”她母亲笑着说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,“你爸是兵,你们也是兵,这就像地里的庄稼,一茬接一茬,错不了。”母亲的言语,好像一股热流,流动在刘爱珍的心间。
军旅年月里,她的脚印从大西南的崇山峻岭延伸至西北戈壁。每当严重演习,她总是自动请缨、冲击在前;在原西安通讯学院“精武杯”军事技术交锋中,她拿下女子万能第二名;战区陆军文艺巡演时,她一人参演7个节目,33场表演跨过1.1万公里。“三军士官优异人才奖”“三等功”“学习雷锋先进个人”等荣誉,见证着她对兵营的深深酷爱。
2021年,刘爱珍抛弃转业时坚决地说:“父亲的路还没走完,我要替他走得更远。”
“伯伯们说,父亲入伍时在领章反面写了‘精忠报国’。”在刘爱珍和刘爱兵心中,父亲的形象由亲人们的叙述一点点勾勒出来。刘明周转业回家的那年深冬,从挎包底层掏出红绒盒子,里边的三等功勋章在火油灯下泛着柔软的光,齿轮和麦穗纹理被摩挲得发亮。
“在战场上,他从来就没畏缩。”刘明光眼中满是自豪。那枚三等功勋章,是刘明周用热血与勇气换来的,也是留给家人最宝贵的“传家宝”。
刘爱兵骨子里流动着武士的血,哪里有公民需求,他就奔赴哪里。2008年汶川地震,他自动请缨驰援都江堰,连续作战近一个月。“其时咱们是第一批进入灾区的部队。”刘爱兵说,刚开始他和战友担任指挥部与震中的通讯设备建立,每天要阅历大大小小的余震10屡次,当与震中通讯康复后,他和战友们又从通讯兵转为战地兵,在各个储藏站之间转运物资。
在抗震救灾的第七天,刘爱兵在都江堰的废墟上咳出了血,长期的负重和劳累让他的腰椎间盘突出加剧。医师说:“今后不能再负重。”刘爱兵反而坚决说道:“穿上这身戎衣,就有这份职责!”2013年雅安地震,他再次挺身而出,抵达灾区。
“优异战士”“优异员”“三等功”……他用闪亮的军功章,向英年因公献身的父亲交出了滚烫的答卷。刘家的军功簿上,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:刘明光执役期间5次荣获嘉奖;刘明忠荣立三等功1次;刘明权屡次被评为“优异班长”;刘明建1978年戍守边防,把芳华献给了祖国的边远地方……
在石阡县人武部荣誉室,一组数字记录着这个家庭的贡献:10人从军,累计执役100年,9枚军功章,各种大大小小荣誉32项,证书摞起来有1米高。一名人武部干部慨叹地说:“这是少数民族同胞拥军报国的生动缩影,每一枚军功章背面,都是对‘国’与‘家’的厚意诠释。”
一脉热血的传承,从兄长到弟弟,再到宗族的下一辈,从未因韶光流转而褪色。这不是简略的接力,而是家国情怀在血脉中的连续。
石阡县是革新老区,有着深沉的赤色前史见识,那些可歌可泣的革新故事,鼓励着刘家儿女传承革新精神,投身报国作业。自1964年刘明光穿上戎衣,六十一年间,刘家儿女在各条战线上续写着荣光,“戎衣绿”成为这个仡佬族家庭明显的底色,见证着两代人的忠实担任,承载着对国家的酷爱与对武士的敬重。
“听党指挥、能打胜仗、风格优秀”,这是习对部队作业的重要指示,为武士指明晰方向,刘家武士将其作为底子遵从、行动指南。每当过节,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举行“家庭军事座谈会”,老一辈们厚意叙述烽烟年月和兵营故事,共享对忠实、贡献、担任的了解与感悟;年轻一代则汇报思想、交流心得,让家国情怀和从军报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。
在强国强军的征途中,刘家武士一直传承赤色基因,赓续赤色血脉,将个人生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,用实际行动让“戎衣绿”在新时代绽放出愈加耀眼的光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