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年将至,骗子们也活泼起来,各类电信网络欺诈手法花样百出,令人防不胜防。人民网“求真”栏目盘点了几类新年期间常见圈套,提示广阔网民进步防备认识,守住“钱袋子”。
近来,有网民反映在网购过程中接到自称是电商客服的电话,说他购买的产品有质量上的问题,不能准时发货,要自动进行补偿。
“这是不法分子冒充电商客服的圈套。”山东潍坊青州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欺诈大队中队长庞伟在承受“求真”栏目采访时表明,新年接近,不少市民开端购置年货,必定要注意去正规的购物途径下单,切勿轻信网络中远低于市场价的产品信息,更不要绕开购物途径私下交易,一起记住,一切退款都能够终究靠原付出途径返还,防止堕入圈套。
过年在谈天群里“抢红包”,已成为当下盛行的互动拜年方法。近来,有网民发现,自己收到红包后呈现提示需求“点击链接”才干收取。
这归于常见的“抢红包”圈套。当受害人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,跳转到不法分子设置的网站后,被要求填写名字、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等个人隐私信息,就会掉入圈套。
岁末年初,许多网民反映收到了积分清零、社保卡过期、ETC需求认证、账户年检等短信。
其实是不法分子打着“过期关停”的幌子,经过群发短信的方法广撒网,施行欺诈。这些短信中有仿冒的网站链接,一旦点击这儿能够进入,就会堕入圈套。
新年期间,是购票的顶峰时期。“网民们在购买车票时,要注意鉴别仿冒的购票软件和购票网站,更莫容易点击助力抢票的链接,防止个人隐私信息遭到走漏。”庞伟说。
“求真”栏目再次提示:广阔网民不要向陌生人泄漏个人隐私信息,不要随意点击不知道链接,莫容易进行网络汇款。